新聞摘要
  • 碳費即將開徵 多數企業對新政策依舊模糊 賴正鎰建議政府開放企業認養森林 可減少碳排或轉換碳權
【MyGoNews蕭又安/綜合報導】「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行政院環保署趕著在2023年8月提出碳費徵收辦法,引起企業界關切。全國商總主席、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說,各行業碳排量與計算基礎都還很模糊,政府應廣辦公聽會或政策說明會,讓企業界加快融入。至於部分碳排大戶擔心買不到碳權,他建議政府應開放企業認養森林來減少碳排或轉換為碳權。

「鄉林士林官邸」採用先進節能設計,運用獨立外部景觀水池的熱對流,改善室內微氣候(圖/鄉林建設)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市場快訊
「鄉林士林官邸」採用先進節能設計,運用獨立外部景觀水池的熱對流,改善室內微氣候(圖/鄉林建設)
 
全球正在和氣候變遷賽跑,2023年起更面臨減碳關稅議題,除了付出高昂的碳稅,企業紛紛投入ESG、提升產業競爭力,並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達到永續經營。政府在2023年初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總統2月15日公告後,行政院環保署最快在2023年8月提出碳費徵收辦法,包括決定費率、徵收對象、計算方式等,建立碳定價機制,加快企業「碳盤查」,讓各行業根據消耗碳排放量來付費。
 
儘管環保署長張子敬日前公開澄清並強調,此次修法將「碳費」正式納入,首波將被徵收碳費的企業,是年排放量高於2.5萬公噸,約287家的碳排大戶,也會審慎訂定徵收標準。而房地產營建業上下游產業並非第一階段徵收對象,還不會有建材預期漲價情況,但房地產開發業不免擔心。
 
面對碳費徵收即將上路,商總主席賴正鎰指出,所有企業都要及早建立相應配套應對,也因為碳費收費制度是建構在企業碳排放量計算的結果,企業除了必須計算自身排放量,環保署還規定必須通過第三方查驗機構確認,整個碳盤查及徵收碳費等流程應公開透明。
 
他建議環保署要先讓企業清楚瞭解各行業的碳排量與相對應的碳排係數與計算基準,營運成本到底會增加多少?但目前還沒有訂出一個換算機制之前,應密集在全省舉辦產官學的公聽會或是政策說明會,讓整個政策明朗化後,再採「循序漸進」方式,不要一口氣就要徵足和超收過高的碳費。

基地逾2000坪「鄉林玉川」僅規畫38戶,保有千坪森林中庭、戶戶坐擁大片綠意生態(圖/鄉林建設)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市場快訊
基地逾2000坪「鄉林玉川」僅規畫38戶,保有千坪森林中庭、戶戶坐擁大片綠意生態(圖/鄉林建設)
 
至於碳權交易方面,賴正鎰表示,部分企業確實會有擔心買不到碳權的情況,但是台灣有許多寶貴的資源,像是高山森林、未開發林地的面積占比高,希望可以開放企業認養森林,藉由擴大森林或廣為植樹等方式來減少碳排放或是轉換為碳權。
 
他說,營建開發商在碳排放減量的議題上有著重要的責任和角色,建商或開發商將來應可透過加強碳排放監測和管理、參與碳權交易、推廣綠色建築等方式,可實現環保和經濟的雙贏,為社會和環境做出貢獻。
 
他以鄉林團隊為例,在開發以及興建過程,都會做好工地管理、廢棄物清運、灑水防制空汙、用水管控及圍籬綠化等。在社區規畫方面,於中庭及陽台空間垂直增加植栽,或配合都市計畫審查,開放空間廣植綠色植物與樹木,營造社區公園的綠帶空間,也都是在減少碳排。
 
至於開發商和建設公司與建材商要怎麼合作?他覺得可以通過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推廣綠色建築、推動綠色能源的應用和推動綠化工作等方式,來實現淨零碳排、綠能、綠化的目標。
 
此外,政府也能以政策支持,例如稅賦優惠或補貼來鼓勵營建業,並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援和培訓,幫助營建企業提高綠色建築技術水平和環保意識,加速建立起產官學的共同合作研究與交流政策,促進綠色建築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推動營建業綠色轉型。
 
他認為,想在2030年達到大規模減碳目標,除了從源頭減量,更應納入「循環經濟」觀念,將這方面意識擴展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產業鏈中下游相關產業,重新規劃或設計製造流程,不僅能減碳,也可做到企業聯手推動ESG減碳的目標。
 
另外,行政院會2022年12月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中,增訂新建建物屋頂要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也是建商與社區建立綠能減碳的方式,但現在太陽能板成本高,政府若是能補助家戶安裝,並給建商新建案2%容積獎勵,太陽能屋頂下方空間不設限高且不計面積,讓建商規畫公設給住戶使用,必能加速達成屋頂種電意願。